金融机构体系
(一)金融机构的含义
金融机构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金融机构是指在间接融资领域中作为资金余缺双方交易的媒介,专门从事货币、信贷活动的机构,商业银行无疑是最重要的金融机构。广义的金融机构则是指所有从事金融活动的机构,包括直接融资领域中的金融机构、间接融资领域中的金融机构和各种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证券公司就是直接融资领域中的金融机构。
(二)金融机构的功能
金融机构主要具有以下五种功能。
1.促进资金融通
间接金融机构借助于信用,一方面通过负债业务,动员和集中社会闲散货币资金;另一方面则通过资产业务把这些资金投向有关经济部门,实现资金盈余方和资金短缺方的资金融通,从而使资金得到有效利用,在不改变社会资本总量的条件下,推动扩大再生产的规模,提高生产率。直接金融机构的职能则体现在为投融资提供各种服务。
2.便利支付结算
金融机构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和设计流程,为客户之间完成货币收付或清偿因交易引起的债权债务关系提供服务,实现货币资金转移。金融机构在为客户开立存款账户吸收存款的基础上,提供办理存款在账户上的资金转移、代理客户支付以及为客户兑付现款等服务。金融机构成为社会支付的中介,是由于它具有较高的信誉和众多的分支机构。金融机构发挥支付中介职能,有利于减少现金使用,节约社会流通费用,加速结算过程和货币资本的周转,促进社会再生产的扩大。
3.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
金融机构具有规模化经营的特点,可以通过专业化、规模化、集中化的优势,为借贷双方牵线搭桥,从而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同时金融机构也可以通过各种业务、技术来管理、分散、转移、控制、减轻各种风险。例如,利用各种金融风险合约的有效组合,以最低成本在不同参与者之间重新分配风险,达到管理风险的目的。
4.减少信息成本
投资者在做出金融交易决策时,时常面临因不了解交易的对方而导致的信息不对称。在交易之前这种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逆向选择,在交易之后这种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道德风险。金融机构有专业的信息处理能力,具有信息搜集和核实优势,可以有效解决信息生产中的可信度问题,可以降低道德风险的监督成本,从而减少由投资者和筹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降低信息成本。
5.反映和调节经济活动
由于企业和单位的货币收付大部分通过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来完成,因此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信贷、利率、汇率、结算等经济杠杆,调节经济,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情况,使人们掌握社会经济态势。商业银行通过扩张与收缩信贷规模,直接影响生产和流通,进而影响社会总供求的平衡;金融宏观管理部门通过调整不同行业、部门贷款数量及利率,调节其生产能力,从而调节产业结构,保持经济稳定。另外,银行业金融机构为政府、企业和个人开立账户,办理货币收付、工资发放等信用业务,成为社会的“总账房”。
(三)金融机构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金融机构主要有以下几种。
1.按融资方式划分
按照融资方式不同,金融机构可分为直接金融机构和间接金融机构。直接金融机构是指主要活动于金融市场,为投资者和融资者牵线搭桥,提供顾问、咨询、承销、经纪、登记、保管、清算、资信评级等一系列相关或配套金融服务的中介机构。证券公司等属于直接金融机构。间接金融机构是指在最初的资金提供者(存款人)和最终的资金使用者(借款人)之间进行债权债务关系转换活动的中介机构。商业银行是典型的间接金融机构。
2.按业务特征划分
按照业务特征不同,金融机构可分为银行业金融机构、保险业金融机构、证券业金融机构。银行业金融机构是指以存款、贷款、结算、汇兑等业务为主要经营内容的金融机构。通常认为,保险属于以补偿损害、分散风险为目的的合约安排,保险业是指将通过契约形式集中起来的资金,用以补偿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经济利益业务的行业。证券业是指从事证券发行和交易活动的专门行业,是证券市场的基本组成要素之一。
3.按是否承担政策性业务划分
按照是否承担政策性业务,金融机构可分为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商业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通常是一个国家为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能力,实现政府的产业政策,保证宏观经济协调发展而设立,不以营利为目的,可以获得政府资金或税收方面支持的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是一般性金融业务的经营机构,其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4.按资金来源方式划分
按照资金来源方式不同,金融机构可分为存款类金融机构、契约型储蓄机构和投资性中介机构。存款类金融机构是指接受个人和机构存款并可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储蓄贷款协会、互助储蓄银行、信用合作社等。契约型储蓄机构是以契约的方式在一定期限内从持约人手中吸收资金的金融机构,如人寿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投资性中介机构是以投资活动为主要目的的筹集资金中介,如金融公司、共同基金、货币市场基金等。
点击下方↓↓链接领取[经济师]真题\考点\模拟题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