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毒作用及其评价
1.急性毒性:指机体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接触一定剂量的化学毒物后在短期内发生的损害作用和致死效应。
2.急性毒性试验目的
(1)获得受试物的致死剂量以及其他急性毒性参数。根据LD50可对受试物进行急性毒性分级。
(2)通过观察实验动物的中毒表现和死亡情况,初步评价受试物所致的急性毒效应特征、靶器官、剂量-反应(效应)关系和对人体产生损害的危险性。
(3)为后续的短期重复剂量、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及其他毒理学试验的剂量设计和观察指标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4)为毒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初步线索。
3.经典急性毒性试验设计:首选成年大鼠,一般体重为180~240g。动物性别要求为雌雄各半。啮齿类动物,每个剂量组每种性别至少5只;非啮齿类动物,雌雄兼用每组同一性别动物数也应相等。灌胃是最常用的染毒方式。观察持续时间,一般要求计算实验动物接触受试后14天内的总死亡数。
【备考攻略】静式吸入染毒:适用于小动物接触易挥发液态物质的急性毒性研究。缺点是在试验期间得不到氧气补充,染毒柜内受试物的浓度会逐渐降低,染毒时间一般为2~4小时。
动式吸入染毒:染毒柜装备有输入新鲜空气和补充受试物的配气系统,适用于较长时间的染毒,缺点是装置复杂、价格昂贵、消耗受试物较多。
局部毒作用及其评价
1.皮肤刺激试验:常用动物为兔和豚鼠。观察时间一般不超过14天,观察终点为皮肤刺激和皮肤腐蚀,评价方法为Draize试验。
2.皮肤致敏试验:常选择豚鼠,涂皮或皮内注射。
3.眼剌激试验:常用成年兔,观察终点为眼刺激和眼腐蚀。
4.阴道黏膜刺激试验:实验动物选择健康、初成年的雌性兔,将受试物注入实验动物的阴道内,每隔24小时染毒1次,染毒5天,末次染毒后24小时处死动物,取出完整阴道,纵向切开,肉眼观察有无充血、水肿等。
【备考攻略】掌握每种试验的常用动物,其余内容以了解为主。
短期重复剂量、亚慢性、慢性毒作用及其评价
1.蓄积作用:蓄积作用是指毒物逐次进入生物体,而在靶器官内累积和/或毒物对生物体所致效应的累加现象。
2.短期重复剂量毒性:指机体连续或反复接触化学毒物2~4周所产生的中毒效应。
3.亚慢性毒性:指机体在较长时间内连续或反复多次接触化学毒物所产生的中毒效应。“较长时间”对于啮齿类动物通常为1~6个月,对大鼠通常为90天。
4.慢性毒性:是指机体长期甚至终生连续或反复多次接触化学毒物所产生的中毒效应。这里的“长期”对于啮齿类动物来说,一般为12~24个月。
5.短期重复剂量毒性试验:首选大鼠,以6~8周龄(80~100g)的刚成年动物为宜。每组至少10只,雌雄各半。在停止给予动物受试物后继续观察14天。
6.亚慢性毒性试验:一般要求选择两个动物物种。通常啮齿类动物为大鼠,非啮齿类动物为犬,性别通常雌雄各半。在停止给予动物受试物后继续观察28天。
7.慢性毒性试验:一般要求选择两个物种动物,即啮齿类和非啮齿类。应选择初断乳的动物,如大鼠70~90g,犬为4~6月龄。雌雄各半。在停止给予动物受试物后继续观察1~2个月。
【备考攻略】这几个试验目的都是为了明确受试物与机体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并求得相应的NOAEL和(或)LOAEL。慢性毒性试验获得的LOAEL和NOAEL,是对受试物进行安全性评价和危险评定的基本依据。
【特别注意】物质蓄积和功能(损伤)蓄积比较:多次接触毒物后,可以检测出机体内存在该物质或其代谢产物的增加为物质蓄积;不能测出该物质或其代谢产物,但机体有慢性中毒的症状或体征出现,为功能(损伤)蓄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