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l、18世纪后期,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上,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的根本原因是:
A、英国工业品很难在中国找到市场
B、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
C、中国手工业品的质量优于英国产品
D、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2、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禁烟运动损害了英国在华商业利益
B、清政府腐败无能,军备废驰
C、英国要把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D、清政府顽固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3、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没落 B、中国的军事技术和装备落后
C、参战将士贪生怕死 D、英国军事力量强大
4、“合众国人民在五港口贸易,或久居,或暂住,均准其租赁民房,或租地自行建楼,并设立医院、礼拜堂及殡葬之处。”这一条文出自:
A、《南京条约》附件 B、《望厦条约》 C、《黄埔条约》 D、《天津条约》
5、下列选项中,说明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出现社会性质变化的历史现象是:
①上海租界建立
②封建经济开始解体
③农民负担大大加重
④列强取得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杈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6、下列通商口岸不是由《南京条约》规定开放的是
A、广州 B、厦门 C、宁波 D、南京
7、“师夷长技以制夷”中的“长技”是指西方的
A、政治制度 B、民主思想 C、军事技术 D、生产方式
8、认为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其主要依据是
A、他最早主张严禁鸦片
B、他主持了“虎门销烟”
C、他最早设立译馆,并仿制西方战舰
D、他最早主张抵抗外国侵略
9、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主要依据是
A、战争的借口相同 B、战争的结果相同
C、战争的起因和性质相同 D、清政府的态度相同
10、有人认为,鸦片战争“它并不是为了维持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战争,它不过是一个持续了二十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对这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对两次鸦片战争实质的思考
B、道出了发动鸦片战争的真实意图
C、作者是站在西方殖民主义立场上的
D、作者在一定程度上反对鸦片贸易
11、1855年,石达开指挥西征太平军大败湘军水师,史称
A、安庆之战 B、天京保卫战 C、湖口大捷 D、三河镇大捷
12、《天朝田亩制度》既有革命性又有空想性,其根本原因在于
A、太平天国的斗争策略 B、紧张的军事形势
C、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矛盾 D、其代表的小农经济的性质
13、下列事件,对太平天国由盛转衰起决定作用的是
A、永安突围 B、安庆失陷 C、天京变乱 D、北伐失败
14、认为太平天国运动体现了农民战争不曾有过的新特点,主要是指
①其革命主张触及到封建土地所有制
②有些领导人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③主张建立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社会
④进行了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斗争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5、下列条约中,有割占领土内容的是
①《南京条约》 ②《天津条约》 ③《北京条约》 ④《中法新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16、下列不是洋务派的是
A、曾国藩 B、倭仁 C、张之洞 D、左宗棠
17、下列各项中,反映封建顽固派与洋务派观点对立的是:
①“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②“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
③“夫不可变者,伦纪、圣道、心术也,非工商器械工艺也”
④“当世恶疾,帝制为最,唯合众共和为世界之潮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8、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于
A、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中法战争后 D、甲午中日战争后
19、中国第一批无产阶级诞生于
A、洋务派兴办的军工企业里 B、中国民族资本家兴办的企业里
C、外国资本家兴办的企业里 D、官僚资本家兴办的企业里
20、中国早期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最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
A、以前的技术基础好 B、自然经济最先受到冲击并逐渐开始解体
C、便于发展对外贸易 D、便于获取各种工业原料
21、甲午中日战争时期,以下战役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平壤战役 ②黄海战役 ③辽东战役 ④威海卫战役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②④③ D、②①③④
22、“《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侵略要求”,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该条约规定
A、增开苏州、杭州等地为通商口岸 B、开辟内河新航线
C、允许日商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23、甲午战后发生了“三国干涉辽事件”,三国中欲独占中国东北的帝国主义国家是
A、俄国 B、德国 C、英国 D、法国
24、19世纪术,帝国主义在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主要方式有
①争做中国债主 ②抢夺路矿权 ③争相开厂 ④划分势力范围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 D、①③④
25、戊戌变法开始的标志是
A、公车上书 B、强学会成立
C、保国会的成立 D、《定国是诏》的颁布
26、戊戌变法期间,地方督抚中支持变法的是
A、李鸿章 B、张之洞 C、陈宝箴 D、刘坤一
27、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把山东视为其势力范围的是
A、俄国 B、德国 C、英国 D、法国
28、在中国近代史上,北京曾两度被外国侵略军占领,两位在位皇帝外逃,这两位皇帝是
A、乾隆帝和嘉庆帝 B、道光帝和咸丰帝
C、咸丰帝和同治帝 D、咸丰帝和光绪帝
29、1900年义和团运动的中心北移直隶的原因是
A、山东巡抚袁世凯血腥镇压义和团运动
B、清中央政府对义和团实行招抚政策
C、义和团运动要攻占北京,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
D、帝国主义军队在山东屠杀义和团
30、《辛丑条约》作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完全确立的标志,主要是因为在该条约订立以后:
A、清政府在财政上完全受制于帝国主义
B、清政府在军事上直接受帝国主义威胁
C、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形成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1题12分,第32题1 3分,共25分。要求:结合所给材料,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回答。)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林则徐实在有两个,一个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林则徐,一个是真正的林则徐。前一个林则徐是主剿的。他是百战百胜的,他所用的方法都是中国的古法。可惜奸臣琦善受了英国人的贿赂,把他驱逐了。英人未去林之前,不敢在广东战,既去林之后,当然就开战。所以,士大夫想中国的失败不是因为中国的古法不行,是因为奸臣误国。……可惜道光二十年夏天定海失守以后林没有机会与英国比武,难怪中国人不服输。真的林则徐是慢慢觉悟了的。他到了广东以后,他就知道中国的军器不如西洋,所以他竭力买外国炮,买外国船,同时他派人翻译外国所办的刊物。他在广东所搜集的材料,给了魏默深。魏后来把这些材料编入《海国图志》。……后来日本的文人把这部书译成日文,促进了日本的维新。林虽有这种觉悟,他怕清议指摘,……总不肯公开提倡改革。他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即抱着旧观念空发议论的官员)睡在梦中,他让国家日趋衰落,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
材料二: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远东的近代史就要完全变更面目。……为什么道光年间的中国人不在鸦片战争以后就起始维新呢?……中国士大夫阶级(知识阶级和官僚阶级)最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的精神。无论在哪个时代,总有少数人看事较远较清,但他们怕清议指摘,默而不言,林则徐就是个好例子。
--以上材料均摘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大纲》
回答:
(1)概述作者描述的关于林则徐的两种观点?哪一种是错误的?为什么?(6分)
(2)概括作者对林则徐的批评。作者的意见是否正确?为什么?(6分)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94年9月30日,英国《泰晤士报》社论:“关于中国的潜力以及中国迷梦的种种神话已被这次战争完全澄清了。”
材料二:1895年2月7 日英国《泰晤士报》通讯:“列强在适当时候最终干涉,将完全不偏不倚,这是早先确定的。列强要等中国承认战败,并老老实实地进行议和谈判之日,向中国要求开放港口。同时向日本指出,欧洲不许其吞并中国大陆的一寸领土,但不涉及军舰、武器和其他战利品,也不涉及战争赔款。欧洲不反对保留一定的占领地作为赔款的担保,但不允许对列强不利的通商条款。”
材料三:随着和约的缔结,中国的大臣们已普遍不为人所信任,……帝国的瓦解已显然迫在眉睫而无可避免了。
——[美] 马士 《远东国际关系史》第392页
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这次战争”指的是哪场战争?(2分)战后中国被迫签订了什么条约?(1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列强对中日两国的态度能够“完全不偏不倚”吗?(1分)联系课本知识,说说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6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马士为什么说随着和约的缔结,帝国的瓦解无可避免了?(3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l小题,共15分)
一种观点认为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一起构成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历史上的三次革命高潮。另一种观点认为“受封建顽固思想支配的反洋教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是与洋务运动、维新运动相悖反的,尽管事出有因,并有广大群众参加,但不能认为是正确的”,“人们常说,义和团运动彻底粉碎了或有力阻止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这话是夸大了的。”你同意上述观点中的哪一种?结合史实论证你所同意的观点。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D | C | A | B | A | D | C | C | C | D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C | D | C | B | C | B | C | B | C | B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A | C | A | A | D | C | B | D | A | C |
二、材料分析题
31、
①一种观点认为林则徐能够用中国传统的办法战胜英国侵略者,因为清政府的破坏,林则徐无法施展才能,因而导致鸦片战争失败。(2分)另一种观点认为林则徐逐渐认识到当时的中外形势,他能够首先开眼看世界,而不能够扭转当时的战争形势。(2分)第一种观点是错误的。(1分)因为持这种观点的人不了解世界的潮流,仍然没有摆脱“天朝上国”的迷梦。(1分)
②作者认为林则徐害怕舆论的指责,坐视国家衰败,不敢公开说明自己的见解,因而延缓了中国改革和近代化的进程。(3分)不正确。(1分)中国在当时没有发生改革运动是由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决定的。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尚未出现,不具备改革的客观条件,而不应该由林则徐来承担其责任。(2分)
32、
(1)中日甲午战争(2分) 《马关条约》(1分)
(2)不能(1分) 因为如果中国战败与日本签约,列强就可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享受不平等条约的侵略利益。(2分) 列强反对的是日本获得的特权损害自己在中国的侵略权益。(2分) 列强与日本是一丘之貉,只有它们的侵略利益受到日本威胁时,它们才会出面干涉。(2分)
(3)《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3分)
三、问答题
第一种观点:19世纪术期,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使帝国主义获得了更多的政治经济特权,掠夺中国资源,控制中国经济命脉。同时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和强占租借地,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面对空前的民族危机,义和团奋起反抗。义和团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也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走狗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义和团运动上承太平天国的革命精神,又为辛亥革命准备了条件,构成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史上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主线。
第二种观点:由于受小生产方式限制的阶级局限性,义和闭运动不代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潮流和方向。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扶清”表明义和团对封建统治者抱有幻想,“灭洋”具有盲目排外的性质。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要为中国引进新的生产技术和政治制度,而义和团运动则希望维护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义和团运动并没有起到挽救民族危亡的作用。义和团运动以后,帝国主义继续推行对中国分而治之的政策,扶植反动军阀,变相瓜分中国,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甚至企图吞并中国。
说明:无论同意哪种看法皆可,但必须言之有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