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作文(宁夏、海南卷)
试题评析
自2006年开始出现“新材料作文”,不知是命题的幸事,还是不幸?全国高三毕业班的师生均在研究,而且这根指挥棒还直指各地的中考。今年仍然在沿袭。材料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献爱心,二是献爱心受骗。在审题上没有什么难度,从善良的角度看,献爱心就是善良的表现,献爱心要看对象,是一种美德;从诚信的角度看,诚信也是社会应有的道德之一,在很难判断对方是否诚信时,我们宁可相信其诚信,用善良去感化对方。试题内容比较契合学生生活实际,也切近考生平时写作的训练。材料表述简洁,易于把握,这对考生全面准确地解读题意有一定的帮助。它要谈的是为人处事中的善与美、人生生活中的诚信……其中隐含着一定的道德意识和生活感悟。很显然,命题意图不只是要检测考生对词语的深层理解和联想思维的能力,而着重于考查其认识人生、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的感悟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这样看来,考生想要从我们认识的常理中写出有自己特色的“亮点”就很难了。这题对水平一般的学生来说,有利于其个性发展;而对较高水平的考生而言,就很难创新并脱颖而出了。总之,笔者认为2009年宁夏、海南卷作文题,从阅卷的角度来看,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特点:
1.降低了审题难度,入题容易。考生可直指写作角度,明示或暗示主题意向。因写作内容宽泛,角度较多,难度不大,考生很好入笔。相对于历年的作文考题来说,容易了许多。
2.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考生不会轻易跑题,容易得分。由于今年的作文题不在预料之外,与去年相比指向性明确,阅卷老师好把握角度,考生也好写。
3.缺陷是题目的新意不足,除了在立意和表达上分个高下外,水平较高的考生很难脱颖而出。
用善心雕琢真诚
宁夏考生
我用一颗真诚的善心行走于世间,天空越来越阴暗,是谁用沙子迷住了我的双眼,是谁背弃了诚信,欺骗了我的善心?
面对屡次善良落入不诚信的圈套,你是否犹豫,是否准备收起善心,以冷漠面对欺骗了你的世界?
而我要说,我要大声呼喊:让我们用善心去雕琢真诚!用我们的善良呼喊诚信!
我相信,人心本善,虽然不诚信的事件屡有发生,善良的人行善,却落入圈套,譬如好心人救人却成被告,但是这只是光荣世界的一些沙尘,并不是整个世界。人心本善,诚信的人们也是多数的,我们怎能因为花园中有几株杂草而放弃了为整个花园浇水,眼睁睁看着美艳的花朵得不到滋润而枯萎呢?同样,我们怎能为了防止偶尔的被骗就关闭了自己的心灵,冷眼面对渴求帮助的人,不给他们以生存的希望呢?人心本善,相信善良的人是多数,诚信的人是多数,相信,世界本是美好的。
我相信,人能被感化。我们人类共同生长在一片热土,一起被滋润,被养育。虽然,有些人为了一时的自我利益,冲昏了头脑,利用别人的善良,骗到他们的同情。这种行为,我们理当正颜以对,用正义去说服,用善心去感化,正如树苗需要园丁的打理和扶正,丧失诚信也应由社会去
教育,去感化。有这样一个报道,一个小女孩被几个大人绑架后,不停地与他们聊天,讲自己的经历,讲自己的梦想,讲述家人的亲情,几个绑架的人动了情,始终没对小女孩施加暴力,还精心照顾她,直到被解救,由此可见,邪恶可以被善良感化,世间的污浊可以被清新的花香涤荡,善心可以感化世界。
也许你正在犹豫,也许你正在徘徊。朋友请相信我,只要人人都用自己的善心去雕琢这个世界,不诚信会被剔除,邪恶会被涤荡,世界将变得温情,充满鸟语花香。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我们微笑着用善心去雕琢真诚,用美好去改变世界,虽有污浊,我们不拒绝善良,虽有欺骗,我们不拒绝行善。我们相信,世界会因为我们而变得不同。
美,人性所在。
世界本应春暖花开。
点评
全文以充满感情的语言表达了内心深处要把握的善良,全文用排比的句式,层层推进的方式阐述了如何用我的善心去雕琢别人的真诚,让“我”穿越时空,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让自己与他人一起用美好来改变世界。其间既有收放自如的铺陈,也有对善良内涵的思索,行文流畅,有一气呵成之势。值得一提的是首尾以诗化的语言前后呼应,增强了感染力,显示了考生运用文字的综合能力。
病文诊断
施善得果
宁夏考生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它没有打动人心的情节,也没有跌宕起伏的冲突,然而你读完之后,你会被老人的善行感动,你心中善良之灯一定会被点燃。
当每一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前途事业奔波时,他却一个人躲在没人的角落,仿佛是一块冰,一见光就融化。他只能在晚上出来找一些残羹剩饭,因为他是一个逃犯。
这天他实在饿得难耐,于是就找来一顶破帽子戴在头上,帽檐遮的很低很低。走了很久,肚子里仿佛战鼓擂响,拖着沉重的双腿,疲乏的走在昏暗的胡同,忽然眼前一亮,前面有个水果摊,他觉得每一个水果都像是在对自己笑。摊主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头,脸上布满皱纹,双手粗糙,但眼神让他觉得暖暖的。老人看见有人过来,便热情的招呼他:“小伙子,买点水果吧,解解渴”。他走进水果摊,右手不自觉的伸入怀中,按了按那把匕首,手没有了往日的迅速,迟迟没有拿出来。突然两个又大又红的苹果出现在他眼前,“没带钱吧,拿去吃吧”,他怔住了,抬眼看着老人,那眼神还是暖暖的。他拿出握着匕首的手,双手接过苹果,什么也没说,扭头便走。就在转身的那一刻,他用愧疚与不忍的余光扫了老人一眼。
第二天他依然出现在水果摊边,同样打扮,不同的是他没有将手伸进怀中,水果摊上的苹果仿佛更大更亮,老人依旧热情,眼神暖暖的。他望着老人,张了张嘴,“谢谢”这两个字还是未说出口。不想老人又递过来两个又大又圆的苹果,放在他手上说:“吃吧”,他接过苹果转身消失在小巷中,泪水湿润了眼角。
一连几天他没有出现,一个月后的一天他出现了,手中握着一张报纸。他来到水果摊前,挑了挑水果,但没有买,顺手将报纸放在水果摊旁就走了。过了很久,他又出现在老人面前,摘下帽子,向老人笑了笑,那老人那暖暖的眼神让他觉得今天的阳光真暖和。伴随一阵警笛声,一辆警车飞奔而来停在了水果摊边。当他被押着走向警车的时候,他转身对着老人深深地鞠了个躬。
老人目送着他进入警车,随手把报纸放在了苹果筐上。报纸上的照片正是刚刚被捕的那人,照片旁醒目的写着:若有知其下落,举报者获奖金一万元。
点评
从全文看,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故事,就是一个逃犯吃了老头几个水果,最后在自首前试图告诉警察,是老头举报的他,目的是为了让老头得那一万块钱的奖赏。故事基本上讲清楚了,那这个故事的主题该是这个逃犯知恩图报,这能说明什么呢?是为了彰显人性的善良吗?显然很朦胧。很明显,文章在立意上不够高,如果深入开掘,演绎成卖水果的老头凭着他的善良感动了这个逃犯,唤醒了原本穷凶极恶的他,决定投案自首,洗心革面,那么老头的善举就更有意义了,主题也更深刻了。但是就因为缺乏了对逃犯自首动机的交代,使得文章的格调低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