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国考面试热点:治理"首堵"要加强公务车改革
一、背景链接
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由于小汽车出行方式的特有优势,诱发了城市汽车交通的快速膨胀,从而把逐年递增的汽车出行总量与市区有限道路容量的矛盾推到了难以承受的极限。这一现象,在我国的一些大城市表现得尤为突出,北京也因此由首都变成了“首堵”。治理交通拥堵问题是大城市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将对治理拥堵问题做详细梳理与深度解析。
二、答题框架
在缓解大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上,首要的一条是“限车令”,矛头直指数量庞大的私家车。但是问题是,这个规定只针对私家车,公务车显然已成为治理拥堵的死角。因此,在有限的道路面积上,不但要降低公务车的数量,还要严格监管公务车使用的频率、效率和成本。
原因一,对于城市拥堵中公车和私车各自应占的比例,目前没有也很难做出精确的估算。如召开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时,中央驻京单位按照50%、北京市属机关单位按80%的标准封存所属公车,49万余辆公车齐刷刷入库封存,即使当时没有针对社会车辆的强制车号限行手段,北京交通之通畅也给市民留下了良好的印象,甚至有网民呼吁“峰会不要走”。公务车对大城市交通拥堵的“影响力”可见一斑。而同时,公务车数量减少未必对公务执行造成影响。
原因二,以公务车改革为突破口,不但可以有效缓解大城市的拥堵问题,还有利于促进政府部门职能的转变和行政作风的转变。例如,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全民节能行动的通知》规定,除特殊情况外,各地公务车按牌号尾数每周少开一天。在落实公车限行之前,山东省提出采取公车轮休举措后,相关人员可采取公务车“拼车”、选乘公共交通工具和非机动交通工具出行等方式。这充分说明,公务并非一定要使用公务车才能办,公务员必须把公事乃至私事一定要驾的观念彻底摒弃,这也是政府机关转变作风的重要一环。
原因三,公务员更有责任在公交出行上做率先垂范。目前,北京也在倡导百姓公交出行、低碳出行、绿色出行,并把公交出行率作为衡量城市交通状况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实践证明,机关单位的公务车尾号限行持续很长时间以来,丝毫未影响政府的办公效率。因此,应当坚决深化公务车改革,严控公务车数量,加强监管,杜绝公务车成为特权车。
在公务车改革过程中,相对公务车车价、排量、新增数量等“硬指标”而言,公务车的行驶里程、油耗、维修保养费用等“软监管”则更难实施。今年9月底,浙江省审计厅副厅长岑国荣代表省政府向省人大常委会作审计情况汇报,审计结果显示:部分维修企业利润空间偏大,公务车辆俨然成了维修企业的“唐僧肉”。这说明,公务车改革在长期“缓步徘徊”中,在维修等隐蔽环节又滋生了新的毒瘤,亟待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综上,不但要降低公务车的数量,还要严格控制公务车的使用频率和使用成本,进一步改善城市拥堵现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