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链接】
中国政府网9日全文公布了《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意见》指出,当前中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对于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拉动农村消费需求等具有重要意义。
《意见》提出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全面发展,鼓励创新、完善机制和市场引导、政府扶持的基本原则,明确了到2015年农机总动力达到10亿千瓦、到2020年农机总动力稳定在12亿千瓦左右的发展目标。
此外,《意见》明确提出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过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农机购置补贴制度、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和切实落实税费优惠政策,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意见》还要求,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工作,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加强指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建立工作责任制,结合本地情况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加强组织协调和相关机构队伍建设,切实解决农机科研、生产、流通、推广应用、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扎实推进本地区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原因分析】
一、农业机械化已成为促进生产发展的关键要素
邓小平同志讲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毛泽东主席也曾讲过“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而现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生产力是第一要务,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是建设重点,是在新起点上的生产发展,不是沿袭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生产发展,而是改造传统农业生产,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的生产发展。
传统农业的生产要素主要是文化程度不高、主要凭经验和体力从事农业生产的农业劳动者和土地、水等自然资源,劳动资料是传统的人、畜力和生产工具,生产方式落后,生产力低,经济效益差,对人力、水、土地等自然资源占用多、消耗大,利用率和效率低,对自然依赖大;而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发生了显着变化,农业劳动者数量大幅度减少,受教育程度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从凭经验和体力劳动转变为应用科学技术和先进生产装备,劳动资料用农业机械化代替了传统手工工具,生产能力、效率大幅度提高,畜力和繁重的体力逐渐退出农业生产领域,科学技术、信息管理等新兴生产要素的作用增大。
目前在农村的农机户,尤其是农机大户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和新型农民的代表,一些有文化、有知识、年富力强的新型农民已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由于农业生产要素的变革,现代农业生产的劳动生产率较传统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几十倍、上百倍,比如一台联合收割机作业比几十人的效率都高。所以说,推进农业机械化已成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农业发展的关键要素。
二、农业机械化是实现科技进步、农民富裕的重要保障
生活富裕要靠收人增加,农民增收必须靠提高劳动生产率。要使更多的农民从繁重繁锁的农业生产劳动中解脱出来去从事别的产业,实现农业机械化才是提高生产率,减少农业劳动力投入的根本途径和有效手段。
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民生活不富裕,是农村贫困的根本原因。实践证明农业机械化的装备水平和应用程度是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关键因素,是保障和实现农民增收和生活富裕的物质技术基础。农业机械投资、农业机械化过程就成为新装备、新科学知识和手段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的过程,由使用手工工具的传统农民变为掌握现代化农业机械的新型农民,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提高,新知识、新装备、新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加快了技术进步过程,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投资效益。由此可见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农业机械化,得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对农业、农村经济的长期高效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农民主动加大对农业机械的投入,现在的农机户、农机手已成为农村发展先进生产力的优秀代表和勤劳致富的带头人。
【对策分析】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禀赋、耕作制度和经济条件,采取相应的技术路线和政策措施,推进不同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实现农业机械化。
——重点突破,全面发展。以促进农机农艺结合、实现重大装备技术突破等为重点,加快实现粮食主产区、大宗农作物、关键生产环节机械化,加大协同攻关和工作力度,带动农业机械化全面协调发展。
——鼓励创新,完善机制。创新农机服务形式,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机制,提高农机利用效率和效益。加快农机工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以企业为核心,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提高研发能力和制造水平。
——市场引导,政府扶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导社会资本、技术和人才等要素投入,继续加大对农机购置、使用和农机工业的财税、金融等扶持力度,调动企业研发生产和农民购机用机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