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十三省(市、自治区)公务员联考即将迎来面试的热潮,要在公务员面试中胜出,近几个月的社会热点是考生不得不关注的内容。那么公务员面试中社会热点应该看什么、怎么看?
【事件回放】
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副部长郝平表示,中国计划在未来三年组织“上万名”中小学校长到国外培训,让他们去了解国外的基础教育是怎么让孩子们更加快乐地学习的,可以从中找到为中小学生减负等方面的经验。
【标签】教育
【观点概览】围绕教育部副部长计划在未来三年组织“上万名”中小学校长到国外培训这一事件,各大主流媒体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评论,画图教育摘取代表性的精华之见,对事件作原因、利弊、影响分析,最后进行对策表态,以助考生全面吸收各种观点,从根本上解决考生无观点或者“立场”站错的情况。
评论一:
得知这个消息,不少家长是赞同的,认为中国中小学需要借鉴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好的理念,解决目前教育中的问题。当然,也有不少人是心存疑虑的。安排上万名校长出国考察,不管怎么算都将是一笔大开销,有没有必要花这么一大笔钱?花了钱能否取回真经?从国外学到的经验能否派上用场?【辩证分析】
但是从现有的新闻报道中,人们无从得知校长培训计划的具体内容、经费及相关培训安排。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观点一】如此规模庞大的培训计划应当坚持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如果事先公开征求公众意见,及时将培训计划的细节公之于众,可能大家就不会有太多的疑问和担心。
这些年,公费出国旅游事件备受诟病。温总理在两会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上提到:“要坚持勤俭行政,反对铺张浪费,不断降低行政成本……从严控制公费出国出境。”这恐怕也是人们担心校长培训计划变味的一个重要理由。我们的教育者确需走出去学习国外的先进教育经验,这个校长出国培训计划也亟须强有力的监督,以防一场规模庞大的出国培训计划变成声势浩大的公费旅游活动,让好事走了样。所以,眼下更为重要的是,敦请教育主管部门公开校长培训计划的具体方案,以便公众了解这一计划的经费安排、人员选拔以及实施细节。【提出建议】
我认为,与其简单作出判断,不如关注决策行为本身是否符合公开、公正原则。相较而言,呼吁和推动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尤其显得迫切和严峻。【表明态度】
评论二:
中国的孩子们为什么不能快乐地学习?根源并不在于中小学校长们有没有到国外培训过。【观点二】事实上,目前国内很多城市的很多中小学校长们,并不乏出国考察、学习、交流的机会,也并不缺乏国际视野,也能接受学生减负、快乐学习的理念。
在这样的格局之下,中小学校长们只需要按照教育部门的指令执行就可以了。如果不愿意执行,则难免位置不保。现在社会上都在批评教育行政化倾向严重,在我看来,并不全是学校本身的行政化问题,而首先应该从教育行政部门找找原因。长此以往,校长们本身既缺乏制度创新的动力,而外部又缺乏鼓励制度创新的环境,何来创新?【原因分析】
为什么中国教育动辄大手笔、大计划、大投入,而不去考虑解决一些实实在在的问题?此举果真施行,可能校长们倒是可以暂时减轻工作负担了,学生的负担却未必能减轻,而纳税人的负担则不免相应要增加了。【表明态度】
评论三:
当前,教育存在最大的问题是不公平,其他都在其次。【观点三】国务院参事任玉岭认为,中国教育不仅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明显拉大,教育资源配置的严重差异,造成了教育的众多不公平;而且,就近入学、高考录取制度、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严重不均、政府规定执行不力等问题也困扰着教育的发展。【原因分析】
国家教育中长期规划实施意见稿正在征集各种意见,笔者注意到,规划并没有把教育公平放到第一位,这不能不说是个极大的失误。1月3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道谈起教育时说“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一是教育公平,二是教育体制改革。”《教育法》规定:公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不应受财产状况的限制。【理论支撑】是的,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伟大工具。教育公平了,社会才能公平!
可是,教育不公平的大问题改变了学校的面貌,学校迎来送往各种检查团,还忙不迭地争创各种名和利,一切唯领导马首是瞻,完全变成局长校长个人意志的封地,打着办学旗号,分出部分教育资源大搞创收,你追我赶,义务教育不义务,金钱至上,权贵第一,哪里还有公平的半点影子?
请问,对于亟待解决的教育公平这个头号问题,万名校长出国学习培训,必要么?有用么?这是在避重就轻、逃避责任,郝部长这个药方开错了!【最后表态】
评论四:
就地取材更节约。【观点四】一个是,不通过公派外出进修培训,是不是就学不到先进的东西?当前,信息和传媒业如此发达,有关国外办学和办教育的先进经验,完全可以通过迅速便捷的方式获取,同样可以获得信息和知识,为什么非得耗费巨资到国外学?【原因一】学习先进经验,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走出去”,另一种是“请进来”。聘请国外专家学者到国内讲学,在国内组织大型培训,显然比统统安排到国外培训更节约,如果效果基本一致的话,就完全没有必要非得让中小学校长“亲身”跑到国外去“镀金”。
另一个问题,我国每年的海归博士、硕士是一个海量数字,热衷教育事业的也大有人在,就地取材是不是比专门对万名中小学校长外国进修更节约?【原因二】其三,还有一个对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兼容并蓄”的问题。外国的东西放在外国固然好,但放诸于国内未必完全行得通。【原因三】大规模派出中小学校长到国外机构培训,就意味着大规模“移植”外国先进教育经验。拿回来不用吧,又是浪费;用吧,放之于国内,推行起来难度极大,又不能照搬,最终说不定还是“浪费”,这正是公众最担忧之处。
本土资源应好好利用。【观点五】校长也应该学习什么是素质教育,这毫无疑问是正确的,校长的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学校是重视“素质教育”还是重视“应试教育”,是重视培养“考试机器”还是培养真正的人才。而且,美、日、欧盟都是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圣地”,校长们亲自去“取经”,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我们有蔡元培、梅贻琦、叶圣陶、陶行知这些卓越的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我们好好地利用了“本土资源”吗?不好好利用自己的“本土资源”,一味舍近求远,失之偏颇。现在信息这么发达,即便要去国外“求取真经”,也不必上万校长都去。完全可以派少数校长去考察,用DV摄录下珍贵的资料,让国内的校长、教师共享考察成果。甚至还可以利用远程视频进行学习,这也用不着多大的费用,不介意简陋点的话,QQ、MSN都可以实现。另外,国内目前有相当多的书籍都是在介绍日本、美国的教育,前人考察的成果,我们也应该好好利用。【提出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