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中是否应过泼水节
新闻背景:
4月将至,泼水节就快到了。面对西南地区百年一遇的大旱,今年的泼水节何去何从,引来广泛讨论。
观点策略:
旱灾严重,但这并不是取消泼水节的理由。以春节为例,这几年春节,也因一些天灾显得特别沉重,如南方雨雪冰冻灾情中的2008年春节、汶川地震后的2009年春节,但我们并没有因此取消春节。因为,对于一个民族来说,节日既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一种心理需要。
任何美德都不能脱离生活存在。平时我们应节约,节日期间也要提倡节约。但泼水节作为一种特殊存在,寄托着梦想与祈愿的心理需求,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共同认知。如果把节日的仪式当成浪费,那显然是一种道德的苛求。
干旱肯定会给泼水节带来影响。据报道,当地已经在策划“节水型”泼水节了,并会举行爱心捐款活动和祈雨仪式等,相信这会是一个别样情怀但同样精彩的泼水节。
温暖细节支撑希望
新闻背景:
青海玉树的地震,截至4月15日16时30分,遇难人数上升到760人,失踪243人,受伤11477人,重伤1174人,伤愈出院4200人。目前,抗震救灾正在紧张进行中。
观点策略:
“数十名教师徒手从废墟中挖出61名孩子”、“僧侣下山帮助救援”……地震中这些感人的细节,昭示人性的坚韧与大爱。地震是场灾难,震后的绝望与不安可以说是“次生性灾害”。如何让这种负面情绪不至影响到生命的救援?灾区民众需要更多的激励。当老师徒手救出学生,当僧人奋力救险,勇气与动力便注入更多人的心中。
强震之后,痛感弥漫。但是,人类的伟大之处从来不在于逆转不可抗的大灾,而是灾后以怎样的姿态挽回尽可能多的损失。不幸的人们,总能在灾难面前显露坚韧一面。总有些温暖的细节,支撑着悲痛中的一切。感谢那些可敬的老师与僧人们,感谢正努力着的所有人,具体细微的身体力行,是灾难中永恒的希望。
迟到可“包月”,学校变市场
新闻背景:
河北石家庄市一所中学,上学迟到要被罚款5至10元,而一名男生还被老师告知“可以办个包月,只要交纳200元至300元,就可以天天迟到”。
观点策略:
包月本是一种营销策略,目的在于鼓励消费,如打电话包月、坐公交车包月等。不过,“雷人”的迟到罚款包月,却真是匪夷所思。或许,迟到包月能让学生少交点罚金,但从此学生不再怕迟到了,没准还会为了使包月费够本,故意多迟到几回。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不仅教孩子知识,更教孩子做人。动不动就罚款,以经济处罚来规范学生行为,还可以讨价还价,这种“寓于利”的行为,无疑会让学生接受“金钱至上”的观念,从而迷失正确的价值观。
厨子尝鲀与煤矿安全
新闻背景:
3月28日,山西华晋焦煤公司王家岭矿发生透水事故。截至31日,153人仍被困井下。
观点策略:
鲀,也叫河豚,肉味鲜美,卵巢、血液和肝脏却有剧毒。故传统上,在中国的饭馆,凡有食客点此佳肴,必由烹制厨师先尝,厨子无事,食客方享。然而,在日本,却将烹制此鱼过程,细化为几十道程序,把每道程序监督好,做好后即能放心让客人食用。此法为何在中国行不通?有饭店老板道破原因:咱们哪有按规矩办事的习惯?只有绑上厨子的身家性命,才能确保责任心。
由“尝鲀之法”想到屡见报端的矿难,感到是不是可以考虑“捆绑责任”,把相关责任人的薪金、职位等等,与安全生产捆绑在一起。或许,这才能有效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以开放心态应对“樱花的烦恼”
新闻背景:
近日,武汉大学校园内樱花盛放,“樱花节”吸引了大量游人和摊贩,引发校园管理、垃圾处理等问题,甚至有武大学子在网上发帖称,樱花节“商机向左,垃圾向右”。
观点策略:
实际上,国内外很多大学校园,因为人文荟萃、风景如画,都有类似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妨向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学习,以开放的心态面对“樱花的烦恼”。登录麻省理工学院主页,即可看见“欢迎参观”的图标,点开之后,里面是游人参观校园的信息帮助和指引,景点介绍、行车路线、食宿安排等,一应俱全,甚至可以听学校的讲座。
信息充分,游客能找到卫生的餐饮场所、舒适的休息场地,也能更好地欣赏樱花,无组织的摊贩必然会减少。如果有足够的提醒和疏导,也能避免垃圾成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以开放的心态欢迎参观,让人感受到大学浓厚的人文气息,提升学校的形象和知名度,何乐而不为?
裸体拉纤是“会错了意”
新闻背景:
湖北巴东县神农溪景区近日恢复裸体拉纤。据称,裸体纤夫是三峡古老拉纤文化的“活化石”,在三峡库区蓄水后渐渐消失。
观点策略:
过去,纤夫之所以要裸体,是生活所迫:长时间水中劳动,穿衣服不方便,也容易磨破皮肤和衣物。现在,如果硬要把这种辛酸当成“文化”,无疑是会错了意。试问:妇女裹小脚也是旧日生活形态的“活化石”,是不是也要恢复?
实际上,裸体拉纤的再次出现,不过是当地政府在旅游经济的刺激下,在政绩数字诱惑下的一种市场行为和商业举措,“文化”、“艺术”等等,不过是扯虎皮做大旗。裸体拉纤,本无道德含义,但如果跟商业结合、跟政绩结合,糟粕沉渣泛起,则谁能闻不到败坏的气息?
猜谜节目别杀“回马枪”
新闻背景:
在国家广电总局明确要求和消费者保护机构的揭露提醒之下,直到今年3月15日之前,仍有多家省级卫视违规播出“有奖猜谜”类节目。
观点策略:
电视猜谜节目之恶,不仅在于它创设了天上掉馅饼的虚假情境,也不仅在于它欺诈不明真相的消费者,更在于它公然收买公共媒体,将“忽悠大戏”搬进生活中大玩吸金把戏。其实早在2005年,国家广电总局就发出了规范相关节目内容的通知,但各种有奖猜谜仍此消彼长。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电视猜谜节目必有一个共同谜底:主观放任,客观逐利。
前几日有新闻说,德国慕尼黑几家电视台的有奖问答节目因涉嫌误导观众等多项违规操作,被处以总额13万欧元的罚款。而我们眼下的停播,似乎还只是停留在“自觉”的基础上,这难免让人担心:迫于情势而暂时匿迹的电视猜谜节目,会不会像灰太狼一样不停地杀回来?
“不畏浮尘”为哪般
新闻背景:
3月20日,强沙尘天气袭击我国北方16省份,而当天青岛举行的“全国健康生活方式”启动仪式上,大批群众在浮尘中进行了健步走活动。
观点策略:
打开电视、翻开报纸,这节日、那庆典总是争相映入眼帘,用大型活动来推动工作已成为固定程式。沙尘中的健步走,因为明显与活动倡导的“健康生活方式”相悖,更加重了这种形式主义的嫌疑。它与让孩子暴晒或淋雨的儿童节活动,大肆铺张的“建立节约型社会晚会”,可谓异曲同工。
这次活动,初衷可能不错,但面对沙尘天气,为什么不能“因天制宜”,及时改变活动时间或方式?疑问背后,是官僚主义的身影。僵化死板、反应迟钝,遇到问题不敢担责任、不敢做决定,只会层层请示、层层批准。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正是这种官僚作风,直接导演了这“不畏浮尘”的一幕。
公款出国不能仅“跟进个案”
新闻背景:
吉林省原煤炭工业局在2007年到2009年期间,曾组织多批干部公款出国旅游。自2007年8月以来,一共有9批51人公款出国旅游。其中,袁玉清等人一趟出国旅游共花掉119万元。
观点策略:
公款旅游,伎俩繁多。“提供虚假合同”、“考察学习”、“出国签约”……凡此种种,巧立名目让人眼花缭乱。由此,公款旅游屡禁不绝似乎有了合理理由。毕竟,搞个名头甚易,时时监管难为。但将监管不力归结为“敌人太狡猾”,实则是不负责任的逻辑。需要厘清两点:其一,违纪者总是有突破规则的狡黠,永远“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其二,监管者的职能不能仅是跟进具体案例。
公款出国旅游之弊,时时沉渣泛起,根源是监管者没有将对具体案例的介入,上升到体制构建的层面。以实践经验完善监管制度本身,才能遏制违纪的原始冲动。
“查毒”后更要装“补丁”
新闻背景:
广西2010年公务员考试试题泄露事件侦破取得突破性进展,广西人事考试中心工作人员黄文亮利用参加命题的机会,将公共科目试题外泄,从中获利。目前公安、检察机关已刑拘犯罪嫌疑人28人。
观点策略:
公务员考试竞争激烈,利益驱动之下,难免有人打歪主意。相关部门彻查泄题事件前因后果,维护广大考生的利益,把泄题事件的损失与影响降到最低,无疑十分必要。电脑中毒,查毒杀毒后,还要安装系统和软件的补丁,防止病毒再次侵入。公务员考试也一样,查处之后,更重要的是修补公务员考试的制度漏洞,设计、安装制度“补丁”,筑牢“防火墙”,维护公信度。
这一方面要求考试组织者加强试题保密、考试环节的监督管理,避免出问题。一旦出问题,不推诿、不卸责,及时启动调查、问责程序。另一方面也需反思公务员考试命题制度的弊端,创新命题制度设计,跳出既定条条框框,提高命题质量。唯有如此,才能防止再次被人“钻空子”。
拿出足够的爱心和智慧
新闻背景:
今年,北京将启动对50个卫生环境脏乱、社会治安秩序较乱的重点村的改造工程,其中包括所谓的最大“蚁族村”唐家岭村,这个户籍人口为4000多人的村里居住了4万外地人口。
观点策略:
改造相当必要,但在改造时应注意,不但要照顾当地居民的利益,更要特别考虑老百姓的艰辛。从目前情况看,北京市相关部门做得不错:方案中有产业用地,允许建设公共租赁房。无疑,新建公共租赁房,居住条件和环境都会有质的飞跃;但也无疑,这里容纳的房客会变少,价格也会更高。
所以,相关部门还应更多地考虑老百姓的退路:房管、物价等部门可协调相关单位,为想要搬离的老百姓提供同价位房源信息,并设立公示牌进行公告;劳动保障部门也要细致统计那些工资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老百姓,尽快为他们办理低保……
希望北京市能拿出足够的爱心和智慧,既让城市变得更美,又让老百姓过得更好。
——上述文章原文全部来自《人民日报》来论栏目